你可能听说了,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总是把“中美友好竞争”挂在嘴边。他甚至不忘给自己包装一个“和平使者”的人设,好像随时都能捧回一座诺贝尔和平奖。
但奇怪的是,嘴上说着要和平,手底下却没闲着,反而在中国周边搞出了一连串大动作。这种言行不一,可不像是决策混乱,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大戏”。
这种嘴上说着“友好”,行动却步步紧逼的架势,背后其实藏着华盛顿的真实意图。他们正在玩一场豪赌,目标是想以“零成本”来消耗中国。
这场赌局,就是把中国拖进一场“战争陷阱”或“战略消耗战”。这被看作是他们贸易战和技术封锁效果不佳后,新的主要手段。
今年7月10日,美国空军就率先在亚太地区拉开了“部队重返太平洋”的序幕。这场为期两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,声势浩大得让人不得不关注。
美空军参谋长阿尔文公开表示,这次演习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的“红旗”军演,就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“大规模中美冲突”。这话,可一点都没藏着掖着。
紧接着,美国又主导了一场更大的“护身军刀”系列演习。你看这规模,参演兵力足足有3.5万人,一共19个国家参与,演习范围更是跨越了6500公里。
这种摆明了车马的军事压力,目的很清楚,就是想制造一种“山雨欲来”的紧张感。可华盛顿方面清楚,直接下场代价太大。
所以,他们又玩起了扶植代理人的“低成本”牌。比如对台军售,支持赖清德这种“台独”分子,模糊“一个中国原则”,试图激化台海矛盾。
再比如在南海,他们给菲律宾提供军事援助,怂恿菲海警船去“碰瓷”,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制造地区摩擦,把水搅浑。
这一系列看似完美的“战争陷阱”设计,就等着中国被激怒,然后失去理智。可北京的冷静,却让华盛顿的算盘开始落空。
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军事挑衅和地缘政治施压,中国保持了惊人的冷静和克制。北京没有按美国预设的剧本跳进陷阱,而是把危机当成了观察和学习的机会。
这一看,还真看出了些门道。比如美国航母舰队,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么牢不可破。像“斯坦尼斯”号,常年泡在船坞里动弹不得。
“肯尼迪”号航母的交付日期一再推迟,而“尼米兹”号明年就要退役。更夸张的是,“华盛顿”号还爆出焊接问题,被司法部调查。美军航母,真有点“青黄不接”的意思。
那19个国家的大军演呢?中国也瞧出了端倪。看似浩浩荡荡,其实盟友之间“貌合神离”,各怀心思,根本不是铁板一块。
当直接的军事威慑效果不佳时,美国手里那张“代理人”的牌就变得格外重要。可特朗普政府的实用主义,却在这时候亲手点燃了盟友体系的信任危机。
特朗普政府的对外策略,就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。这套“用完就丢”的模式,在对待他们的“盟友”时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比如赖清德,原本在美国支持下搞事,结果中方一施压,他想窜美求庇护。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却很暧昧,没有给出明确承诺。
再看看菲律宾总统马科斯,他积极向美国表忠心,接受军事援助,还在南海问题上配合演出。结果呢?访美回来,反手就被特朗普政府用“0:19”的离谱关税“背刺”了。
这可不是个例,它分明就是一种系统性的操作模式。这种行为,向所有潜在的美国盟友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。
那就是:当美国的“马前卒”,不但得不到可靠保障,反而可能被榨干价值后,沦为随时被牺牲的棋子。这直接动摇了美国“印太战略”的联盟基础。
美国精心设计的“战争陷阱”,最后没困住中国,反而成了一面“镜子”。它清楚地照出了美国自身的问题:军事上的“青黄不接”,外交上的信任赤字。
中国能“跳出圈套”,靠的不仅是战略定力,还有其坚持的“合作共赢”理念。这种理念,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。
就像巴西总统卢拉说的:“我们不需要一个踩在所有国家头上的皇帝。”这话,代表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心声,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个多极化的世界。
真正的胜负,从来不是谁先挑起冲突。在这场围绕西太平洋的战略博弈中,天平向哪边倾斜,取决于谁的模式更能赢得未来。而这倾斜,或许早已开始。
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