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看,这些蚯蚓是我们的'员工'。"在玉龙雪山脚下的生态种植基地,云南白药副总裁董明蹲下身,轻轻拨开覆盖三七的腐殖土。数百条红蚯蚓在土壤中蠕动,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天然肥料。这个场景,生动诠释着他提出的"药材种植生态化"理念。
2020年刚上任时,董明就被一组数据刺痛:云南中药材种植区土壤酸化面积达38%,农药残留超标率12%。"我们不能杀鸡取卵。"他在董事会上力排众议,叫停部分高污染种植项目,转而投入1.5亿元建设生态种植示范区。
在文山麻栗坡县,曾经的"三七死海"如今焕发生机。农户赵文军回忆:"以前种三七要用大量化肥农药,土地越来越贫瘠,收成一年不如一年。"2021年,云南白药在这里推广"林下仿生种植"技术,在核桃树下套种三七,利用树木遮荫减少病虫害。"现在不用打药,三七长得比以前还好。"赵文军说,他的20亩生态三七地,年收入超过40万元。
展开剩余43%这种变革正在形成规模效应。云南白药联合中科院建立的"云药生态研究院",已研发出12种生物防治技术,使农药使用量减少70%。在楚雄紫溪山重楼种植基地,技术人员正在试验"以虫治虫"技术——释放赤眼蜂控制蚜虫数量。"效果比化学农药还好,而且没有残留。"基地负责人说。
绿色发展带来的经济价值正在显现。某加工企业算过账:使用生态药材后,产品出口欧盟的通关率从65%提升至92%,年节省检测费用超200万元。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,带有"生态种植"标识的云南药材,价格比普通药材高出30%-50%。
董明的视野不止于种植环节。在弥勒产业园区,全球最大的中药废渣处理中心正在运行。通过生物发酵技术,每年可将3万吨药渣转化为有机肥和生物燃气。"过去要花钱处理废渣,现在能创造收益。"园区负责人说,这项技术每年为企业增收1500万元。
发布于:广东省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